常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服务项目采购文件询比公告
一、项目名称
常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服务项目
二、项目概况
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常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服务项目服务供应商1家,负责常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
服务期限:服务期限为1年。
项目预算:12万。
三、投标要求
1.投标人须在中国境内注册,营业执照处于有效期内。
2.投标人资质证书处于有效期内。
3.投标文件递交的地点为常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常德公交总站办公楼)。投标文件时间为2022年9月23日,递交截止时间及开标为2022年9月30日
招标人:常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刘一佳
联系方式:13317362006
四、采购内容
3.1等级保护测评服务
3.1.1测评对象
序号 | 系统名称 | 二级 | 三级 |
1 | 常德公司调度管理平台(包含以下子系统:常德公交管理平台、湖南常德GPRS监控平台、Saas智能调度平台、常德市出租车监管平台) | ■ |
|
2 | 常德车载二维码管理平台 (IC卡管理平台) | ■ |
|
|
|
|
|
总计 |
| 2 |
|
3.1.2测评要求
1.整体要求
主要通过静态评估、现场测试、综合评估等相关环节和阶段,从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10个方面,对上述8个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测评,并针对单个系统出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同时协助委托方完善等级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所需要的文档和资料,配合迎接当地公安的系统备案现场检查,并取得当地公安机关颁发的备案证明。
2.内容要求
◆安全物理环境
在内容上,物理环境安全层面测评实施过程涉及10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物理环境 | 物理位置选择 | a) 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
b) 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 ||
物理访问控制 |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 |
防盗窃和防破坏 | a)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 | |
b)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 ||
防雷击 | 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 |
防火 | a) 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 |
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 ||
防水和防潮 | a)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 |
b)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 ||
防静电 | 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 |
温湿度控制 | 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 |
电力供应 | 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 |
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 ||
电磁防护 |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
◆安全通信网络
在内容上,通信网络安全层面测评过程涉及3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 网络架构 | a)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
b)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 ||
通信传输 |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 |
可信验证 |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安全区域边界
在内容上,区域边界安全层面测评实施过程涉及6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区域边界 | 边界防护 |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
访问控制 | 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 |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 ||
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 ||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 ||
入侵防范 |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监视网络攻击行为。 | |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 |
安全审计 | a)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 |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
可信验证 | 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安全计算环境
在内容上,安全计算环境测评实施过程涉及10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计算环境 | 身份鉴别 | a)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 ||
c)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
访问控制 | a) 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 |
b)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 ||
c)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 ||
d) 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 ||
安全审计 | a)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 |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
入侵防范 | a) 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 |
b)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 ||
c)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 ||
d)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 ||
e)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 ||
恶意代码防范 |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配置具有相应功能的软件,并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防恶意代码库。 | |
可信验证 | 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
数据完整性 | 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 |
数据备份恢复 | a)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 |
b) 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 ||
剩余信息保护 | 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 |
个人信息保护 | a)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 |
b) 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
◆安全管理中心
在内容上,安全管理中心层面测评实施过程涉及2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管理中心 | 系统管理 | a) 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
b) 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 ||
审计管理 | a) 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 |
b) 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
◆安全管理制度
在内容上,安全管理制度测评实施过程涉及4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管理制度 | 安全策略 | 应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
管理制度 | a)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 |
b) 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 ||
制定和发布 |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 |
b) 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 ||
评审和修订 | 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
◆安全管理机构
在内容上,安全管理机构测评实施过程涉及5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 岗位设置 | a) 应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
b)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 ||
人员配备 |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 |
授权和审批 | a)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 |
b) 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过程。 | ||
沟通和合作 | 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 |
b) 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 ||
c) 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 ||
审核和检查 | 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
◆安全管理人员
在内容上,安全管理人员测评实施过程涉及4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管理人员 | 人员录用 |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
b) 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 | ||
人员离岗 | 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 |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 |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 a) 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 |
b) 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 ||
c) 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
◆安全建设管理
在内容上,安全建设管理测评实施过程涉及10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建设管理 | 定级和备案 | a) 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确定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
b)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 ||
c) 应保证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 ||
d) 应将备案材料报主管部门和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 ||
安全方案设计 | a) 应根据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 |
b) 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安全方案设计; | ||
c)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安全整体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 ||
产品采购和使用 | a) 应确保网络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 |
b) 应确保密码产品与服务的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的要求。 | ||
自行软件开发 | a) 应将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 | |
b) 应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测试,在软件安装前对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检测。 | ||
外包软件开发 | a) 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 |
b) 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 | ||
工程实施 |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 |
b) 应制定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 | ||
测试验收 | a) 应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并依据测试验收方案实施测试验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 |
b) 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测试报告。 | ||
系统交付 | a) 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 |
b) 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 ||
c) 应提供建设过程文档和运行维护文档。 | ||
等级测评 | a) 应定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 |
b) 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 | ||
c) 应确保测评机构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
服务供应商选择 | a) 应确保服务供应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 |
b) 应与选定的服务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整个服务供应链各方需履行的网络安全相关义务。 |
◆安全运维管理:
在内容上,安全运维管理测评实施过程涉及14个风险控制点,具体如下表:
安全 层面 | 安全控制点 | 测评指标 |
安全运维管理 | 环境管理 | a)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出入进行管理,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消防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
b) 应对机房的安全管理做出规定,包括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出和环境安全等; | ||
c) 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不随意放置含有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和移动介质等。 | ||
资产管理 | 应编制并保存与保护对象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 |
介质管理 | a) 应将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 |
b) 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 ||
设备维护管理 | a) 应对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 |
b) 应建立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其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 ||
漏洞和风险管理 |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 | |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 a) 应划分不同的管理员角色进行网络和系统的运维管理,明确各个角色的责任和权限; | |
b)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账户管理,对申请账户、建立账户、删除账户等进行控制; | ||
c) 应建立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策略、账户管理、配置管理、日志管理、日常操作、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 ||
d) 应制定重要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手册,依据手册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配置等; | ||
e) 应详细记录运维操作日志,包括日常巡检工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 | ||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 a) 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恶意代码意识,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系统前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等; | |
b) 应对恶意代码防范要求做出规定,包括防恶意代码软件的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恶意代码的定期查杀等; | ||
c)应定期检查恶意代码库的升级情况,对截获的恶意代码进行及时分析处理。 | ||
配置管理 | 应记录和保存基本配置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安装的软件组件、软件组件的版本和补丁信息、各个设备或软件组件的配置参数等。 | |
密码管理 | a) 应遵循密码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 |
b) 应使用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认证核准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 ||
变更管理 | a) 应明确变更需求,变更前根据变更需求制定变更方案,变更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 | |
备份与恢复管理 | a) 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 |
b) 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 | ||
c) 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程序和恢复程序等。 | ||
安全事件处置 | a) 应及时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 | |
b) 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响应流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等; | ||
c) 应在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过程中,分析和鉴定事件产生的原因,收集证据,记录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 ||
应急预案管理 | a) 应制定重要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等内容; | |
b) 应定期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 ||
外包运维管理 | a) 应确保外包运维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 |
b) 应与选定的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外包运维的范围、工作内容。 |
3.测评原则要求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实施需执行以下原则:
保密性原则。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将严格遵循保密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将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所涉及到的任何用户保密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单位或个人,不得利用这些信息损害用户利益。
最小影响原则。会从项目管理和技术应用的层面,将安全检查工作实施对系统和网络的正常运行所可能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不对网络系统的运行和业务应用的正常提供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在工作实施前做好备份和应急措施。
规范性原则。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规范的项目管理在人员、项目实施环节、质量保障和时间进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
标准化原则。项目将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并参考国际的标准来实施。
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包含以下两个层次的内容:
内容的完整性——项目要综合考虑实施的技术措施、人员、业务及运行维护等方面,覆盖项目合同的要求。
流程的完整性——作为一个完整有效的信息安全项目,应该是科严谨的。任何疏忽或遗漏,都可能影响整个过程的结果。
互动性原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强调互动参与,评测方和被评测方共同参与项目,从而保证项目执行的效果并提高评测方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
4、评标方法及标准
★投标人具有《网络安全等级测评与检测评估机构服务认证证书》
综合评分表 | |||
评审因素 | 计分因素 | 分值 | 评分标准 |
商务部分(F1) 30分 | 服务资质 (24分) | 6分 | 具有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国家信息安全测评授权证书的计6分。 |
6分 | 具有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证书(风险评估)二级》(含二级)以上的计6分。 | ||
6分 | 具有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证书(省级),计6分。 | ||
3分 | 具有ISO 9001或者ISO 27001认证体系证书,计3分。 | ||
3分 | 具有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安全工程 一级)》(含一级)以上的计3分。 | ||
业绩 | 6分 | 1.自2019年(以合同签订日期为准)以来具有同类型项目业绩,每个项目计2分,最多计6分。(提供合同扫描打印件并加盖公章) | |
技术部分(F2) 40分 | 满足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程度 | 5分 | 完全满足招标文件一般技术指标的计5分,一般技术条款(非“★”条款)每负偏离一项扣0.5分;如应答时缺项,则作为负偏离处理。 |
工作目标 | 10分 | 项目建设工作目标是否明确,对招标方需求的理解程度。 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对招标方需求了解充分、完整的为优计10分;有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对招标方需求了解较为充分的为良计7分;工作目标一般,对招标方需求了解一般的计4分;工作目标不明确,需求理解不可行的不计分。 | |
服务方案 | 10分 | 服务方案完善,提供了合理化建议,并完全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为优的计10分;服务方案较完善,合理化建议基本可行评为良的计7;服务方案一般,合理化建议不够科学,评为一般的计4分;不可行的,不计分。 | |
服务能力 | 10分 | 1、测评人员具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证书。 高级测评师证书每个计2分,中级测评师证书每个计2分,最多4分。 2、测评人员具有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CISP认证工程师证书,每个计1分,最多6分。 | |
售后服务 | 5分 | 针对本项目售后服务方案的合理及完善程度分档计分:优计5分,良计3分,一般计2分,差计1分。没提供针对本项目售后服务方案的不计分。 | |
报价(F3) 30分 | 投标报价(30分) | 30分 | 价格分以基准平均价为依据,当评标价等于基准平均价时计为:30分。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1)基准平均价计算方法:取进入价格评分的各投标公司评标价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平均价。 2)其他报价得分=30- Q扣 Q扣=|(评标价格-基准平均价)/基准平均价*30 |其中:“Q扣”为投标服务商评标价偏离基准平均价的扣分值,为评标价格与基准平均价偏差百分数的绝对值(四舍五入取小数点最后两位数)。 |
评委评分=F1+F2+F3 综合得分最高的为成交供应商。 | |||
F1、F2、F3分别为各项评分因素的汇总得分。 |
5、成交通知
成交供应商确定后,采购人将以书面形式向成交供应商发出成交通知书。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成交供应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成交通知书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